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,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,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已达到3.76亿人,租赁住房因此成为流动人口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。再加上部分本地户籍家庭因子女教育等原因选择租房,全国城镇租赁住房人口已超过2亿,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租赁住房市场。尤其是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和杭州等热点城市,租赁人口占比超过40%。然而,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,各类乱象频频出现,严重影响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,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规范市场,保障居住环境
住房的居住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。目前,许多租赁房屋面临设施老化、卫生条件差、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,特别是“隔断房”和“群租乱象”尤为突出。为了改善这一现状,《住房租赁条例》明确规定,出租的住房必须符合建筑、消防、燃气等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,确保不危及居民的安全和健康。同时,条例还规定厨房、卫生间等非居住空间不得单独出租,并设定租住人数上限及人均最低租住面积的标准,从源头上保障承租人获得安全、健康、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明确租赁关系,促进稳定性
不明确、不稳定的租赁关系是导致承租人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。现实中,许多租赁合同条款模糊,甚至存在大量口头协议,造成纠纷时承租人处于不利地位。《条例》规定出租人和承租人必须实名订立租赁合同,并要求出租人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备案。此外,承租人也可自主办理备案,确保租赁关系的稳定性和法律保障。通过这些措施,承租人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,租赁关系也更加明确。
规范经营行为,降低承租风险
中介机构在租赁过程中存在虚假房源、克扣押金、挪用租赁资金等违法行为,给承租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《条例》通过规范租赁企业的经营行为,旨在减少承租人的经济损失。其中要求建立住房租赁档案,确保房源信息真实、准确。此外,条例还规范了押金管理,出租人不得无故扣减押金,确保承租人权益。对于从事转租经营的租赁企业,条例要求设立住房租赁资金监管账户,并向社会公示,确保资金的安全和透明。
明晰权利义务,落实权益保护
《条例》明确了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履行的义务,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。出租人应为承租人腾退租赁住房留出合理时间,禁止不合理驱逐,保障承租人的基本居住需求。此外,《条例》还提出,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应具有同等权利,这一规定有助于消除因租赁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差异,推动社会公平,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。
完善纠纷解决机制,提供有效途径
为了解决租赁纠纷,《条例》构建了多元化的纠纷化解体系,承租人可通过协商、调解、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。这样的机制有效破解了承租人“维权难”的难题,充分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条例强化了对租赁市场的监管,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住房租赁企业及中介机构的日常监管,严厉打击违法行为,促使出租人履行义务,迅速妥善处理纠纷,维护市场稳定与秩序。
- 住房租赁市场
- 住房租赁条例
- 承租人权益
- 市场规范